前不久,有用户在社交平台表示透露,理想汽车因近期对业务架构进行调整,部分岗位被关闭,此前已经签约的部分应届生即将面临解约。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公司解约、裁员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稍早时候,房地产公司、教培行业等也先后曝出大规模裁员新闻。

数据显示,今年需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1076万毕业大军即将迈入社会,迎来“史上最难”的就业大考。

就业究竟有多难?

今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5月16日,国家统计总局发布数据,2022年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为2020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16至24岁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如果统计数据还不够直观,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数据来切身感受一下:

一个是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2022年,全国共有457万名考生报考研究生,较2021年的377万人增长了大约80万人,增幅高达21.2%。

在这些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中,因为就业压力大、希望考研做缓冲的并不在少数。不过,参照往年的研究生录取比例,今年将有大约300万考生落榜。不出意外,这300万落榜生又将面临另外一场关于“就业”的考试。

另外一个则是报名参加“体制内”考试的人数。以每年最热的“国考”为例,2021年国家公务员共计招录31242人,至报名结束共有212.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岗位招录1人,最终有超过19000人报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就业难,原因几何?

就业问题每年都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不过今年的就业形势有其一定的特殊原因。

2019年开始,为了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国家启动了高职扩招计划。2019年、2020年两年高职实际扩招人数分别为116万人和157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

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在今年毕业,再加上原本基数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共同汇聚形成了今年“史无前例”的1076万毕业求职大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生产企业限产、停产,生产经营活动陷于停滞,2022年4月份,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曾经作为就业的“蓄水池”,如今已经很难提供充裕的就业岗位。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消费也受到冲击。经济学家曾经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被封了两个月,头发三个月没有理,但是解封以后,不可能一个月理发三次,所以这些失去的消费就永远失去了。不止这些,包括餐饮、旅游、宾馆等各方面的服务性消费都是很难弥补的。

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每高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低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如果政府想要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必须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增长。——可是现实经济的运行并不总是如意。

从绝对数字上来看,一端是逐年递增的就业人数,另一端则是萎缩低迷的岗位供给,可以说,就业市场上的供需不平衡是今年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

就业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岗位的结构性失衡。

5月初,一则郑州富士康“高速路口抢人”的新闻登上了热搜。相比于往年,郑州富士康的招聘季已经提前开始,工人扩招正在持续进行。目前富士康仍然有用工缺口,为了招聘到足够的工人,富士康的招工返费额度也水涨船高、持续攀升。

专业技术工人紧缺,高端知识型人才同样抢手。以财务会计领域为例,虽然目前整个行业相关的从业人数约为两千万人,但是作为行业含金量最高的注册会计师执业人数不足十五万,从全国范围看,高端会计人才仍然有很大缺口。

这种岗位上的失衡,在经济学中也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失业,又同时有职位空缺,通常表现为求职者或者不愿意去从事特种工作,或者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从而导致现有职位的空缺。

“就业难、难就业”还有少数就业者自身的原因。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在新的求职者中诞生了一批啃老族、“尼特族”。所谓的“尼特族”是指既不积极接受培训也不主动求职就业,终日无所事事的一群人。他们习惯于“躺平”,热衷于“摆烂”,最终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

如何破解就业难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稳就业。5月份,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导向。

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最主要力量。

关于民营经济有一个“五六七八九”的论述,即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和新增就业。多项针对市场主体的助企纾困措施正在密集出台。

4月1日起,税务系统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仅半个月,就已经超过4200亿元留抵退税款退还到52.7万户的纳税人账户中,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各地也纷纷出台个性化的有力举措。以深圳市为例,深圳推出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于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可以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同时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等。

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得当有力的措施熨平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为广大市场主体增强信心,以恢复经济活力、稳住就业大盘。

除了企业,公共部门岗位则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补充。

除了每年的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近几年国家推出的“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岗位需求也在稳步增长。

在疫情期间,部分地区也暴露出了基层治理的种种难题。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高素质、高学历的社区工作者以及网格员将会进一步扩招。就在今年,天津市推出了1916名社区工作者招录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针对结构性失业的各项措施也在进行。

职业教育方面。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新的职业教育法完善了产教融合的制度支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助力广大学生实现技能成功成才,使得他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

高等教育方面。2016年以来,教育部实行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仅在2020年就撤销了193个学位点。

学位点“有上有下”动态调整的初衷之一,便是将不再经济社会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位点撤销,从而使得有限的高校资源集中用于优势学科,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新时代新产业就业岗位的匹配和适用程度。

再者,还是要大力鼓励创新创业。

2月份,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人社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难、经验少的问题,通知里干货满满,从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场地到给予租金补贴,从减免各项税费到提供创业担保补贴,不一而足。

此外,解决就业难也离不开求职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在2022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问超级通胀下该如何投资。巴菲特回应称,你具备的能力是别人拿不走的,所以最好的一种投资就是开发你自己。

眼下,不断为自己“充电”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识。每年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等各类“高含金量”职业证书的人数逐年递增,也从另一个侧面进行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