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取自于汽车的鸣笛声,意在提示行人注意安全,但壮大之后的滴滴公司却将安全抛弃。

-01-

2014年4月,同样被安全问题困扰的共享出行鼻祖Uber(优步)想出了一个办法:向乘客征收1美元到2.5美元金额不等的“安全乘车费用”,用于调查司机背景以及日常安全维护。

但在后来的运营过程中,Uber(优步)在安全方面并未有明显改进,比如Uber连司机的指纹都没有采集,而这在美国的出租车行业是通行做法。

于是,2016年,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地区的消费者们先后两次将Uber告上了加州法庭,称Uber的“安全乘车费用”打虚假广告。

2016年2月11日,在法庭的调解下,Uber花了2850万美元赔偿费用和消费者达成和解。这是Uber成立六年以来因为法律诉讼而赔偿的最大一笔费用。

2017年11月21日,由于涉嫌允许有重罪前科以及其他背景可疑的人从事司机工作,Uber被美国科罗拉多州处以890万美元的罚款。在科罗拉多州提供运输服务的公司必须对司机进行背景审查。

除了在美国,在中国台湾,Uber同样因安全和运营不合规问题被重罚多次。

2013年,Uber进入台湾,以私家车提供载客服务,并招募一般驾驶员,因触犯了台湾“不纳保、不纳税、不纳管”的法令底线,又因发生司机性侵乘客事件被台湾当局重罚。

台湾立法机构2016年12月三次修正通过“公路法”部分条文,对Uber在台非法营运,最高可开罚2500万元新台币(约81万美元),并勒令歇业。

2017年2月,Uber宣布暂停在台湾的叫车服务,但仍遭台湾交通部门重罚。台“交通部”公路总局针对Uber开出首批罚单22张、罚金共2.32亿新台币(约合760万美元),驾驶员则每人被罚10万元。

但是,在国内,共享出行运营者的违法成本低的可怜。《英国金融》在几年前针对Uber的一篇报道中称:“Uber现在在68个国家运营,但中国总是最特殊的。”

于是,这种“特殊性”被本土品牌滴滴发挥的淋漓尽致。Uber也因水土不服,被滴滴在2016年8月收购。

-02-

由于Uber在全球范围内的丑闻不断,2017年6月11日,Uber董事会在长达6小时的讨论后,决定让创始人兼CEO崔维斯·卡兰尼克(TravisKalanick)离开公司进行休假。

10天后,创建并执掌Uber八年之久的崔维斯·卡兰尼克辞去CEO之位。原Expedia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Khosrowshahi)接替。

达拉·科斯罗萨西上任后打破了企业“保持高速成长”的惯例,在关键领域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尊重监管机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他与伦敦政府打交道的经历。2017年9月,伦敦市政府吊销了Uber的营业执照,理由是该公司工作条件不达标,且对一起性侵案件隐瞒不报。

后来,Uber作出了很多努力,到2018年6月,科斯罗萨西终于让法庭相信,Uber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使法庭批准Uber继续在伦敦运营18个月,以观后效。

伦敦交通部门主管授予执照的官员表示:“如果一个运营商请求的是许可,而不是请求原谅,那么在申领证照的过程中,肯定效果会更好。”

另一个例子是,他对公司的UberPOP服务的立场变化。UberPOP是该公司在欧洲推出的一档廉价网络叫车服务,类似于美国的UberX。前几年,包括西班牙、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禁止了UberPOP,理由是它违规使用了不专业的司机。

Uber没有跟这些国家的监管机构硬刚,而是采取了更加顺从的立场,不再呼吁在德国恢复UberPOP服务,而是计划在巴塞罗纳推出一项新的UberX服务,该服务的司机均有合法授权。

除了更加尊重规则,达拉·科斯罗萨西还重塑了Uber的文化。比如,以前公司盛行“唯结果论”,但达拉·科斯罗萨西让员工提交了1200余条意见建议,投了22000多张票,修正了公司的文化。

现在,科斯罗萨西不再鼓励“冲刺式”发展,而是强调“我们要做正确的事情”,“鼓励差异”,“创意高于等级”。

-03-

同样是出行服务商,Uber因为安全事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但滴滴在这方面和Uber相比显得有些“无动于衷”。

2018年5月6日,河南郑州21岁的空姐李明珠被顺风车司机杀害,这是“滴滴司机杀人案”关注度最高的一起案件。

事情发生后,滴滴例行的道了歉,赔了钱。5月12日起,滴滴宣布下线顺风车业务一周,并公布了顺风车整改措施,包括: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个人信息仅自己可见;车主接单前须人脸识别,以及暂停22点-6点期间的订单。

5月19日零时,滴滴准时恢复了顺风车业务。不到一个月后的6月15日,滴滴还悄然恢复了深夜服务,22时至24时、清晨5时至6时可以叫顺风车,但只允许车主与乘客为同一性别方可合乘出行。

5月份这次整改,在滴滴看来是“史上力度最大的整改”,但仍有“咸猪手”继续伸向女乘客。

5月17日,北京昌平的毛悠儿看到刚送自己回家的滴滴司机躲进小区草丛;报警后,对方承认尾随了一路,只是想留她的微信号。

5月20日,大连某高校的陈同学被滴滴快车司机叫“亲爱的”,问“啥时候有时间激情一下”;湖南长沙的朱颜颜遭遇滴滴司机锁住车门,“给你500元,摸一下”。

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市女孩儿赵某在虹桥镇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县,途中遇害。25日凌晨4时,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据交代,司机对赵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的犯罪事实。

滴滴顺风车的安全问题再次受到公众质疑。和5月份那次一样,8月25日滴滴发布了道歉声明(详情如下)。

不过,细心的网友发现,滴滴这次发布的道歉声明和5月份发布的道歉声明高度“雷同”。后来,滴滴删除了5月份的声明,现在不管是滴滴的官方微信还是微博,都难觅踪影。

两次事件后,滴滴采取的行动也“高度雷同”:先道歉,再处理工作人员,然后下线顺风车业务模块。唯一不同的是,5月份的声明中官方微信用彩色照片,但8月份这次用了黑色。

从这些小细节上能看出滴滴也有怜悯之心,但要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据南方周末不完全统计,过去四年里,媒体公开报道及有关部门如法院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50起,几乎每个月都有。

50个案例中,有2起故意杀人案,有19起强奸案、9起强制猥亵案、5起行政处罚案件、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50个司机,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04-

乐清女孩遇害后,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媒体都义愤填膺,公众的情绪也空前高涨,强烈谴责滴滴长期忽视安全的行为。

8月26日,新华社以“辛识平”的笔名发表了《网约车,安全永远是生命线”》的评论称:“面对血的教训,责任必须追究,整改必须到位。全方位堵住漏洞,筑牢安全保障网络,才是对公众最负责的交代。”

评论还说:“网约车企业眼里不能只有资本、市场、利润,安全、责任、社会信任才是企业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网络平台不能只有“资本思维”》的文章指出,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新经济如何成为好经济?这是互联网经济向前发展绕不过去的必答题。

同日,交通运输部的官网发表了题为《堵住“滴血”的漏洞》的评论,言词极为犀利,可以说已经出离愤怒。

文章质问道:“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生命只有一次,岂是金钱可以赎买的?”

“平台企业不能仗着自己钱多,掌握的车辆、驾驶员、乘客信息流量多,就有恃无恐、任性而为。”文章说,如果某家企业不服管又不自律,政府绝不会袖手旁观。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除了各种媒体和监管部门的“谴责”和公众的“怒骂”,各地方政府也接二连三的约谈滴滴公司。滴滴公司注册所在地的天津市交通委要求,滴滴公司要加快办理网约车平台、车辆和人员的行政许可手续,停止接入不合规车辆、人员……

在各方压力下,滴滴创始人程维和总裁柳青28日晚间再次发布道歉声明称,在短短几年里,滴滴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来证明自己。但是今天,在逝去的生命面前,这一切虚名都失去了意义。

这算是滴滴成立以来针对类似事件最“深刻”的反省了,但这又能改变什么?滴滴为什么不能像Uber一样被高额罚款?为什么不能像Uber一样让公司老大辞职?为什么不能彻底对公司进行变革?……

后来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特殊性”造成了,滴滴在一些城市可以没有许可证运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就颁布了,但执行不力;针对滴滴长达两年的反垄断调查现在没有任何结果;监管机构竟然无法调取网约车平台数据……

如果这些都不能改变,每件事发生后依然停留在道歉、整改、谴责、约谈的死循环中,甚至连一次像样的罚款都没有,你能指望沉浸在资本狂欢中的滴滴被叫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