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看在中国发展了20年的新能源汽车,有几点不得不提。

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累计销售550万辆,产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

新能源行业已经形成三大派系: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外资厂商;以广汽、上汽、北汽、比亚迪、吉利等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以及以蔚来、理想、小鹏、恒大汽车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

新能源汽车看似百花齐放,实则绝大部分市场都被特斯拉占据,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

作为新兴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强政策指导的产业,产业政策历经数次调整。

攻坚

1990年,为缓解大排量燃油车的环境污染问题,美国加州推出了零排放汽车法案,裁定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必须推出零排放汽车。几个月后,通用汽车便在洛杉矶车展上推出了搭载铅酸电池的电动汽车Impact。

彼时,大洋彼岸的中国也开始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攻关研发。1991年,电动汽车研发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6年,电动汽车再次被列入国家“九五”及跨世纪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有了国家的科技投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问题多多。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燃油车仍然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甚至连影子都看不到。而中国的汽车工业也正在经历一个无比尴尬的时期: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之一,另一方面,中国的汽车工业却严重依赖国外的汽车技术,长期跛足发展。

如何发展汽车工业?发展怎样的汽车工业?这成为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还在德国担任工程师的万钢受邀回国,考察国内的汽车工业并为高层献计献策。考察结束几个月后,万钢向国务院上书,建议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万钢的提议受到了肯定和重视。不久,万钢便被科技部聘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再往后,万钢升任科技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此是后话。

在世纪之初,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对于民众还稍显陌生。早在2006年,比亚迪便研制成功首款搭载磷酸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F3e。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一没有消费需求,二没有基础设施,这款电动汽车甚至没有成功上市。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的产业政策也悄然有了变化:开始由单纯的科技研发支持转向更高层面的产业规划。

2009年,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根据计划,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这是新能源汽车首次出现在规格如此之高的顶层设计之中。

同年,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即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市政等公共领域开展示范运行,力争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

稍显遗憾的是,受制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运营模式的不成熟,这项工程的效果不尽理想。到2012年7月,25个试点城市仅有苏州、杭州、郑州和北京4个城市完成率勉强及格,其他城市的推广示范也大都草草结束,“十城千辆”工程不得不黯然收场。

白银时代

“十城千辆”工程也留下了“宝贵遗产”。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完成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首轮科普教育,二是通过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后来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参考。

2012年,国务院将新能源汽车部分单独成编,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年)》,再次提出要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的长远规划。围绕新的产业规划,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各项产业政策密集出台。

就在产业规划出台一年之后,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重磅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与此前的“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相比,推动此项工程的国家部委维持不变,但是牵头单位由科技部调整为财政部。

顺序的调整,即意味着产业政策天平的调整。

这次政策补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补贴范围广,不仅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消费补贴,还有针对示范城市的综合性奖励;二是补贴金额高,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例,符合条件的汽车最高可以获得50万元的财政补贴。

2014年8月,财政部宣布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添一把火。

除了真金白银的财政补贴,国家还从行业准入方面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5年,工信部、发改委出台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建造的准入门槛,为业外资本进入开启大门。

这项规定影响深远,甚至直接重塑了日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在新的政策鼓励下,各路资本扎堆切入新能源汽车的赛道,曾经依赖代工生产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汽车开始谋划自己的生产工厂,以百度、阿里为代表的老牌互联网企业亦开始布局,而诸如比亚迪、吉利汽车的传统车企则更是在竞争对手的刺激下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一时喧嚣不已、热闹非凡。

整车制造的火爆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先导智能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同样是在2015年,工信部下发《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根据目录,外资品牌想要进入中国市场,除了满足既有的技术标准,还需要满足在中国合资建厂的要求,且外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50%,更是为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国产动力电池厂商注入一剂强心剂。

经过几年发展,宁德时代已经成功打入宝马、大众等世界车企巨头的核心供应链,并连续多年夺得动力电池全球销量的第一名。

而来自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也频频发力。2012年8月,广州市开始实行车牌拍卖,却单独为新能源汽车开辟“绿色通道”,可以直接申请增量指标。随后,上海、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也进行跟进,原本无人问津的新能源汽车牌照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此外,各地还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资,或重金招商引资,或予以税收优惠,或许诺土地补偿,形式不一而足,而目的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加速落地。

在这一阶段,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从生产供给到消费需求,从整车制造到配套产业链,出台的产业政策门类之广、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

在政策的助推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一路高歌猛进,产销数量急剧攀升。在2012年、2013年两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3万辆、1.7万辆,到2014年则增加为7.5万辆,而到了2015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骤增至33万辆。

就是2015年,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

骗补之殇

有高光就有低谷,就如同有白昼就有黑夜。

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产业政策的若干弊端也开始逐渐暴露。

2016初,经济观察报发表文章《“消失的”新能源车:烫手的灰色骗补产业链》,高额的补贴之下,新能源汽车骗补的黑幕被徐徐揭开,并引发了行业震动,舆论哗然。

两个月之后,央视再次跟进,推出了《新能源汽车骗补调查》专题报道。在报道中,成立没几年的苏州吉姆西公司虚假生产,虚报合格证,在没有产量的情况下骗取巨额财政补贴。

苏州吉姆西公司只是冰山一角。报道还同时揭示了几种常用的骗补方式,一是使用低标准电池、虚报续航里程,甚至将动力电池拆分倒卖;二是成立汽车租赁公司,将生产的汽车倒手给自己的租赁公司,倒手一台骗补一台,空手套白狼;三是虚假交易,虚构不存在的汽车交易骗取国家补贴。

而新能源汽车骗补究竟有多少金额,我们可以从后来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窥探一二。报告指出,个别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或弄虚作假方式获补16.72亿元,另外,在抽查企业所购买的新能源汽车中,有2200辆闲置未用一年以上,有17200辆年行驶里程不足3000公里,有3511辆电动客车的补贴额超过单车售价的70%,审计结果触目惊心。

财政补贴的初衷,是通过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以培育稳定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科技与研发,最终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而新能源汽车的骗补黑幕,更像是弯道翻车,给了正在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重重一击。

除了骗取补贴,地方政府投资失败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同样令人担忧。

2019年,总投资115亿元、规划用地2762亩的游侠汽车项目宣布停摆,湖州市政府只能无奈接盘。

停摆的游侠汽车项目不是孤例。宝沃汽车长三角产业基地项目,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区项目,湖州新能源动力车产业园项目,以及因为发明加水即可行驶的“水氢发动机”而登上《南阳日报》头条的青年汽车项目……

在这些失败的项目上,地方政府不得不承受前期投入的重大损失。事实上,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超过万亿元,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远远超过国家2020年200万辆的产销规划。

涨潮时一拥而上,退潮时一哄而散,成了许多地方政府追逐新能源汽车的真实写照。

纠偏

2016年,北大教授林毅夫、张维迎就产业政策的利弊展开“世纪之辩”,他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产业政策?

我们亲自见证了新能源汽车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突飞猛进,也亲眼目睹了光环之下的骗补丑闻与暗斑,产业政策反噬的威力同样不容小觑。

不过幸运的是,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谷之后,中国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展现了强大的自我纠偏能力。

针对骗补丑闻,新的补贴政策门槛逐渐提高,最明显的一个方向是鼓励车企提高续航里程,高续航的车型仍能获得财政补贴。另外,根据财政部2020年底的公告,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在完成培育市场的主要任务后,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全退坡也已经提上日程。

为了限制低质产能的重复建设和投机资本的参与,国家发改委颁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的规定规范了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条件,在加强产能监测预警和完善产业监督管理亦多有举措。配合规定,发改委也在2020年底开始摸底各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旨在通过有序建设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0年10月,备受期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这份规划总结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以来的若干经验,也充分汲取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教训。

当下,全球汽车行业都处在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这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机会,同时也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