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企业可以随意干预舆论,后果很严重。好在监管部门及时纠正了这种行为。

6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新浪微博负责人。

本次约谈,针对微博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责令其立即整改,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时间自6月10日15时至6月17日15时,暂停更新热门话题榜一周,时间自6月10日15时至6月17日15时,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同时,要求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新浪微博依法从严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业务局负责人强调,网站平台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核处置流程,既不得为违法违规信息提供传播平台,又不得随意干预信息正常呈现、干扰网上传播秩序。

约谈微博,敲山震虎

从官方发布的新闻稿可以看出,约谈的理由有二:1、干扰网上传播秩序;2、传播违法违规信息。

一般来说,从公布处罚原因顺序来讲,“干扰网上传播秩序”是监管层处罚的主要原因,“传播违法违规信息”是次要原因。

有分析指出,此次处罚并不重,微博热搜以前被约谈后停更的事情也发生过很多次。但是“行政处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本次约谈微博,和之前因为“传播违法违规信息”被约谈有本质区别。

以微博目前的体量和影响力,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互联网工具,而是一个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

对于“媒体”平台,监管部门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而在“蒋凡事件”中,微博违背了作为一个媒体平台的底线:官方的定义是干扰网上传播秩序。

蒋某实际上就是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天猫总裁蒋凡与张大奕的桃色新闻。

一见君查了最近几年媒体平台因为“干扰网上传播秩序”被约谈的案例,很多都是因为标题党,扰乱传播秩序,但新浪微博这次真的不一样。

在“蒋凡事件”中,表面上是微博删帖和关闭评论,本质上是已经做大的资本集团开始干涉舆论。

在国内,舆论阵地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更不是某个资本集团的,而是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

所以,此次约谈微博,实在警告背后的资本集团:要对舆论的归属权有更清晰的认识。

简单回顾一下“蒋凡事件”。 

4月17日,ID为“花花董花花”的用户公开向张大奕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再来招惹我老公我就不客气了,老娘也不是好惹的,望自重,好自为知。”

随后,“花花董花花”被确认为天猫总裁蒋凡妻子,而张大奕则是网红电商如涵控股的创始人。

这一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正当网上各种讨论正酣之时,蒋凡的妻子的微博被限流并禁止评论,张大奕那边也禁言。随后,网上几乎所有关于此事的各种文章和帖子被删得干干净净。

有评论指出:这次蒋凡张大奕绯闻事件,所展示出来的资本公关力量,令人感到空前恐怖,其删帖速度之迅速,远远超过一线明星。

这件事是谁干的?监管部门不可能,这种风花雪月的事情,一般监管部门很少管;普通用户干的?估计没人有这种能量,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的力量。

几年前,人民日报就点名批评微博,警告其不能成为“舆论卖场”。

2018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布题为《热搜是门生意?公共平台别成“舆论卖场”》的评论文章,当数据分析变成人为刷榜,网络热搜作为舆情风向标、民意参考的价值就大大减弱。

文章称,“舆论成了营销,热搜变为生意”,这种模式是 “以银子换热度,以热度挣银子”,折射出“流量至上”思维的流弊,让热搜、排行失却了公信力,也伤及网络平台的内容质量。

在此之前的2018年1月7日,检察日报也发文称,微博热搜榜可以花钱买,这并不是秘密。事实上,微博就是依靠销售各种推荐、搜索、阅读量、广告、电商等实现了流量变现,从而探索出自己的商业模式。

花钱可以上榜,让公众看到希望看到的东西;花钱也可以下榜,让公众看到不愿意看到的内容,两者相比,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不过,监管部门及时出手了,这是一个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