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央媒很忙,没忙别的,都在关注同一话题:我国经济“有韧性”,一见君粗略数了一下,短短几日,7家央媒密集发声。

 1 

5月7日,“央媒三巨头”齐发声: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文《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

同日,新华社刊发文章《韧性·潜力·定力——透视当前中国经济”》;

央视新闻联播刊发《中国经济:韧性十足 潜力巨大》文章。

除此之外,5月8日其他央媒继续跟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播发《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旺!》

光明日报头版刊文《读懂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刊文《中国经济有能力化解多种风险》;

中新社旗下自媒体号“国是直通车”刊文《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N个理由》;

上述媒体几乎每年都是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提问者,其分量无须多言。

据一见君观察发现,像这样央媒大规模关注一个话题,这些年并不多见。

现在是中美两个大国博弈的关键时刻,文章的背后得细细咂摸。

对于“有韧性”一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是这样解释的:指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能抵御来自外部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贸易冲突、政治纷争甚至军事争端的冲击。

 2 

5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文章指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并好于预期,展现出十足的韧性: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还比上个月微降;

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

一季度,外汇储备余额30988亿美元,比上月末增加86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连续5个月增加。

文章援引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袁达的话说:“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为应对外部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同日,新华社同样也以上述一季度宏观数据为例,在其刊发的《韧性·潜力·定力——透视当前中国经济》一文中称:速度与总量已经不是中国经济的代名词,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正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标注大国经济的韧性与实力。

5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放了一段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的新闻,其指出,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和市场表现显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为应对外部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接受央视采访时称: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3万亿(人民币),中国经济体量大,所以抗压能力也强,回旋余地也大。

并以“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4%和19.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0.2个百分点。”等数据例证。

此外,央视还专门提到一带一路,认为市场多元化脚步在加快: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2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光明日报援引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分析称,目前我国经济韧性十足,潜力巨大。

一是,我们具有广阔的内需市场,消费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最为基础性的动力。

二是,我们区域之间这些年出现了一些分化的特点。西南地区承接了部分产业转移的动力,它们增长的势头是全国最好的。东南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新技术、新产品势头非常迅猛。当然也包括像浙江这些地区在新的服务模式如网购、共享经济这些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牛犁得出结论是:所以从地区上我们各有特色,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3 

实际上,不管是《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还是其他央媒,他们所刊发的文章发挥的是“异曲同工”之效:要针对国内经济注入强心针,稳住市场信心。

其一、强调中国经济有足够韧性,这是在给市场打心理预防针,增强市场的免疫力,让他们增强中美博弈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二、另外,重申中国经济承受得了外部影响,可以向美国展示中国有不轻易接受城下之盟的底气。

其三、在美国宣布重燃烽火之际,央媒密集发文,强调中国经济有足够韧性,其实是在鼓励国人要有时代使命。

其四、反复强调“中国经济有韧性”的论述,也是针对美国的心理战术,是在向美国说明中国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不要指望中国为了快速停战而过多妥协。

关于这一点,《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5月7日说的更明白,他在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呼吁中国年轻人积极看待中美关系剧变所带来的挑战,“别怵头,莫抱怨”。

他认为,和谐的中美关系“再也找不回来了”,年轻人需要更加坚强、自信地应对中美博弈,要“扛起中国复兴的一段特殊负重”。

5月9日上午,澎湃新闻也发布了一篇关于经济韧性的文章,标题为《中国经济韧劲十足:任凭四面来风,依旧傲然挺立》,道出了几乎所有央媒发文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