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已过,人们相继重返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不过俗话说得好:“不出十五都是年”。假期虽然结束了,但是年味儿还在延续着。
正所谓“百节年为首”,作为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代代传承,春节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还承担着辞旧迎新、缅怀祖先、礼仪往来、享受娱乐等多重社会功能。尤其是在这举国同庆的时间段里,各种约定俗成的活动仿佛自然规律一般如期而至,从洒扫除尘到放鞭炮吃年夜饭,从守岁祭祖到拜大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和道不尽的风情,其中饱含着国人对吉祥如意、和谐美满的渴望与向往。久而久之,也便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年味。
与此同时,春节向来是居民家庭全年消费最旺盛的时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国人欢度佳节的方式在保存了大多数传统风俗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消费升级态势极为明显。
1
1951年,居住在距离王府井不远处的老舍先生完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名为《北京的春节》。这篇后来入选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的文字,详细记载了当年帝都的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童们买杂拌儿、炮竹以及风筝、空竹、口琴等其他玩意儿,大人们预备年货,并给孩子们赶做新鞋新衣;腊月二十三:吃糖,放鞭炮,祭灶王,过小年;过了二十三:大扫除,预备吃喝;除夕:穿新衣,贴对联与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走亲访友拜年,女人家中招待客人;……
以上描绘的对象虽是老北京,却也反映出当时全中国老百姓在迎接新春佳节期间共同的模样,而居民消费的状况也可从中窥探一斑。
曾几何时,在物质财富较为匮乏的年代,国人在春节期间的消费大多局限在穿新衣、用新物、吃大餐等方面,消费理念属于温饱型。而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而追求商品的品质也越来越高。
以最典型的的年夜饭为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可以说是很多人心中“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顿饭”,因为食物比较匮乏,供应有限,为了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起早贪黑的拿着各种“票”去排队购买年夜饭所需的食材。这时候的年夜饭上还看不到反季节的蔬菜,能用冻芹菜包顿饺子就不错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北方的山珍,南方的海味,反季的绿色蔬菜,也逐步登上寻常人家年夜饭的餐桌。进入新世纪,新鲜蔬菜无论冬夏都能买到,生猛海鲜、南北时鲜应有尽有。大鱼大肉等家庭普通菜肴吃腻了,年夜饭则讲究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散养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食用油都要专用非转基因的。
与此同时,不少饭店推出年夜饭上门服务,老百姓可以在家里“私人订制”年夜饭,请酒店大厨做好后送货上门或者干脆把大厨请到家里现做,既方便又享受了与亲人安坐家中迎接新年的温馨氛围。
此外,过年给家人置办新衣服、新家电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个性定制化服装、进口服装鞋帽等等,正在快速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同时,像智能电器、数码产品等相继涌入千家万户。
2
从消费内容来的层面看,如今的春节消费早就告别了单一的方式,而是更显多样化。正如老舍先生的文章所描述的,过去春节消费主要集中在商品方面,如置办年货、走亲戚送礼物,大部分跟吃穿有关。时至今日,服务类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以旅游、教育、健身、娱乐、文化为代表的消费规模正在逐渐扩张。这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消费已经由物质层面的满足,上升至精神层面的追求。
最为典型的便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回家团聚作为过年的首选,春节期间不少人开始把旅游出行作为新的选择。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
此外,出境游也备受国人青睐,2018年春节,我国游客足迹遍布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家庭游、定制游、团队游均有增长,而去南极大陆看企鹅、去北极圈看极光的“小众”路线也是火得可以。
打开微信,哪怕宅在家里都能领略得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绚烂风景,比如假期的一见菌就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三亚的碧海蓝天,俄罗斯的冰天雪地以及新加坡的艳阳高照。不得不说,如果对于在老家团聚有些许厌倦了,跑到异国他乡去过个年也未尝不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而这些放在几十年前,恐怕只能是极小的一部分有钱人的专属体验。
此外,春节观影也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年俗。随着《流浪地球》、《新喜剧之王》、《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等贺岁档影片的陆续上线,身边不少亲朋好友都会腾出时间来去观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电影市场的火爆消费,促成了新年的开门红。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中午12点前,2019年大年初一当日8部贺岁新片合计共创造了14.5亿票房,比2018年大年初一的6部新片总票房高出1.8亿,刷新了单日最高票房纪录。这便再次印证了国人的消费升级态势。
3
有人说,年味正在逐渐变淡。不过在一见菌看来,与其说是年味“变淡”,倒不如说是“变新”来得更为贴切。有人说过,一个民族几千年守着某一种固定的模式过年,那是落后的表现。随着时代的演进与变迁,过年的习俗在某种意义上也应当与时俱进,并将其赋予新的内涵。上述种种景象,也不失为未来年俗的主流表现。
而这背后,是“中国经济奇迹”的誉满全球,是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的高光时刻,是国人恩格尔系数降至30%以下的欣喜,是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便利,是一部智能手机足以走遍天下的惬意,更是国家繁荣强大、社会不断进步的证明。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每一个新年都会过得不同以往。
诚如莫言所说:“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尽管记忆中春节的模样正在逐渐淡去,但崭新时代的春节正在被簇拥着扑面而来。当然,不光是春节,只要人们满怀着一颗真诚而喜悦的心灵,每一天都可以视为过年。而上述的种种春节居民消费新气象,仅为冰山一角而已。
或许,那些怀念曾经的年味的人们真正怀念的,并不是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美好节日,而是自己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美好从前。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