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爱”最近异常迫切,连续送来“大礼包”。

1月4日晚间,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1.5万亿元流动性。

社保部门也不甘示弱,最近,多地社保部门“遮遮掩掩”的推迟“社保转税”。1月5日晚间,北京下发通知。

政策虽出自不同部门,但目的都一样: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必须要支持实体经济了,否则后果很严重。

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1月5日刊登消息称,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公布了《关于征收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费的通知》(下称《通知》)

这个报道还特别强调:其中并未涉及企业社保问题。

《通知》称,根据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相关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征收。

北京市政府统一部署,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缴费方式、办事地点不变,税务部门在市、区两级社保中心派驻税务干部,为缴费人提供“一站式”联办服务。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缴费方式和街乡、村组、学校等单位代办渠道、办事地点不变。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该《通知》涉及的只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两大群体。对于参保人数最为众多的企业,该通知并未提及。

为了彻底把这件事搞清楚,《北京日报》还致电了北京人力社保热线12333,已经获得明确信息,征收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业务暂时仍主要由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负责。

虽然“遮遮掩掩”,费劲周折,好在《北京日报》最终还是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社保转税真的要推迟。

不仅首都北京已经明确,很多地方最近也实质性推迟了“社保转税”,只是没有北京的示范效应大。

此前包括青岛、山西、湖北等多地税务机关网站已经发布公告,均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交由税务部门征收。

去年12月27日,山东、福建、吉林同时下发相关文件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含职业年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征收。

不过,以上这些省份和北京发布的文件一样,都不约而同的在文件中隐去了企业社保如何征收,不说转也不说不转,留给大家去猜测。

其实,据《财经》去年末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发文明确,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职能将暂缓移交至税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收职能,则继续按照此前部署。

税总都这么说了,为啥地方政府还遮遮掩掩,难道有什么内情?

不管怎么样,现实已经摆在面前了:当前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较差,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为“保就业”,不增加企业负担已经成为共识。

在去年11月1日召开的民企座谈会上,最高层表示,在完善社保缴费征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征管机制变化过程中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这一问题,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之后,政策基调大变。

2018年末,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多部门积极表态:认真分析测算,抓紧研究提出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

和“社保转税”推迟异曲同工,央行降准也是同样的逻辑。

央行在降准公告中说的非常明确:

这样安排能够基本对冲今年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央行还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稳定宏观杠杆率……

各位注意一下“稳定宏观杠杆率”这个表述,单独看没啥深意,如果和前几年对比,就会发现有深意。

201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用了“高杠杆、泡沫化”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指出,去杠杆不能一蹴而就。

2015年之后,全社会杠杆率加速上升,原因是为了稳增长而加大投资刺激和放松货币的力度。于是,从2015年末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了主动去杠杆的进程。

2016年,开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继续,谁料货币政策太宽松,房价大涨,居民部门杠杆率陡然上升。

2017年是去杠杆最激烈的一年,表外金融规模的收缩,使得P2P等民间金融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大量民间理财产品出现违约。

这个阶段,主动去杠杆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但实际操作过程很难把握好分寸,稍有不慎,反而容易诱发金融风险。

2018年初,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3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就首次出现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新提法。

下半年开始,去杠杆的力度明显减小,不仅提出了“六稳”,而且全社会大动员,驰援民企,解决股权质押融资难题。

年末,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明显,部分企业出现裁员。

央行行长易纲12月13日表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节,特别是加强逆周期的调控。

易纲还说:“如果我们杠杆率比较高,或者是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最好的策略也是慢撒气、软着陆,实现平稳调整”。但是“当经济或者市场遇到外部冲击时,我们还是能够及时出手,稳定金融市场,特别是稳定公众信心,这是我们调控的一个比较好的策略”。

此外,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要微调,要引导市场预期。

于是,“稳定宏观杠杆率”这个提法就出现在了央行的降准公告中,提法不是全新的,但却有了新的内涵。

国家为了企业发展,为了经济稳定,都已经突破这么多底线了,企业有何理由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