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向美国学习”,透露了什么信号?

在很多复杂情况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理性看待问题。

1

9月21日,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此前与任正非的对话纪要公开,任正非在对话中称,“美国的先进文化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我们从来没有说‘打倒美国’”。

任正非表示,中国目前在信息化的一些领域已领先,但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向美国学习。“美国有很多吸引人才的土壤,中国也要有这种土壤来吸引高层次人才。”

此外,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官网9月19日发布了任正非与ICPC相关人士的谈话纪要。

在谈话中,一位冰岛选手问,听说任正非本人也是“果粉”,不知是否属实?

任正非回答说:“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本月以来,任正非多次通过纪要的形式对外发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纪要都是此前已经存在的。

比如,9月21日发布的纪要是今年7月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与刘亚东的对话;而9月19日发布的纪要,是8月21日和26日任正非与ICPC基金会及教练和金牌获得者学生的谈话纪要。

2

已经存在了近一个月的对话纪要,为何要选择最近发布?其实很有讲究。

8月29日下午,华为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直接宣布旗舰手机Mate 60 Pro开售。当天是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第二天。

此事一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瞬间膨胀,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无法阻止华为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成功。

《环球时报》8月29日当天发表社评称,华为手机在三年的被迫沉寂后“重出江湖”,就足以证明美国的极限打压已经失败。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认为,“美国用重组供应链将中国排除在高端半导体产业之外的布局,被戳了一个大窟窿。”

9月4日,一见财经在《华为反击美国?》一文中就称,对于华为发布Mate 60 Pro,不应该被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这可能会成为华为的“不能承受之重”。

再后来,官媒话锋突转。

9月5日,央视《新闻1+1》播出“华为新手机,拆解出了什么?”节目,引述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吕廷杰的话称,华为虽然解决5G芯片问题,但“距离最先进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吕廷杰举例称,即将发布的新款iPhone已经用到四纳米芯片,而从华为的七纳米到四纳米还需要“很长很艰难”的研发过程,“所以我们还不能太高兴”。

9月6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自主创新托起“中国芯”》的评论文章称,Mate 60 Pro热卖反映外界对“中国芯”的期待,但“说轻舟已过万重山,或许还为时尚早”。

“遭遇打压时不能气馁,取得成绩时也不能自满。”文章称,信息技术进步一日千里,芯片行业更是日新月异。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显然,官方媒体在给“华为热”降温,这种做法是非常妥当的。

3

实际上,早在2020年,华为遭遇美国制裁最激烈的时候,任正非就说过:

不要因美国打压华为而不认美国是老师,且不要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另外,华为需要多基因融合突变防止内卷。

我们仍然要坚持向美国学习,它百年积累,灵活的机制,在科学、技术上还是比我们强很多。

我们不能因美国打压我们,就不认为它不是老师,不向美国学习,这样会走向自闭。

最近,任正非以纪要的形式对外发声,重提“向美国学习”,“我是果粉”等,一方面展现了一位优秀企业家的胸襟,另一方面,适当的“韬光养晦”其实没什么不好。

9月22日,中美双方宣布,成立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就经济、金融领域相关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标志着中美首次恢复定期经济对话。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不可能像某些人说的要“脱钩”,舆论也不宜将华为包装成反击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