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亿补贴“外卖大战”到ALL IN AI,再到最近高调推出“高德扫街榜”,加码本地生活业务,火力全开。
开辟新战场
今年4月30日,内部代号“淮海战役”的淘宝闪购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当天,淘宝“小时达”全新升级为“淘宝闪购”,淘宝与饿了么宣布推出百亿补贴计划,高调进场。
由于补贴金额较大,再加之线上线下饱和式宣传,短短几天淘宝闪购日订单便突破1000万单,阿里初战告捷。
7月2日,阿里再次加码,淘宝闪购宣布启动规模高达500亿元的补贴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将通过发放大额红包、免单卡等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大优惠。
阿里此役还有一个特点,业务单元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在集团层面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淘宝闪购上线首日,支付宝、淘宝等为其开通了一级流量入口。稍后,吴泳铭发布全员信,将饿了么、飞猪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集中目标、统一作战。
合并之后,阿里内部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更加完整的大消费服务体系。目前,即时零售相关的业务团队已全部由淘宝闪购来负责。
巨额补贴,集团作战,再加上供给端的品牌保障,淘宝闪购迅速攻城略地。
至2025年8月,淘宝闪购的月交易用户突破3亿,对比四月之前增长200%。8月的周日均订单达到8000万单,峰值订单更是突破1.2亿单。
不过,对于阿里而言,淘宝闪购的意义远不止在外卖市场争取更多的份额,而是开辟了即时零售的新战场,为阿里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豪赌硬科技
今年2月份,阿里CEO吴泳铭宣布,将在未来拿出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基础投资,总额超过阿里过去十年总和,也创下了国内互联网公司在云和AI硬件基础领域最大的投资纪录。
虽起家于软件公司,阿里却对硬科技情有独钟。早在2009年,阿里便基于对未来战略的考虑投资成立了阿里云,幸运的拿到了AI时代的一张船票,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云计算公司。
但是阿里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蚂蚁集团上市失败后,阿里内部各个业务单元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影响,阿里云也不例外。再加上华为、腾讯等公司的激烈竞争,阿里云狂飙的势头一度被打断。
自2021年开始,阿里云的营收逐年放缓,到2023年仅为3.5%,在当年最后一个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阿里云的估值也由巅峰时的8000亿元降为2000亿元,腰斩之后再腰斩。
与之对应,则是阿里云负责人走马观花般的轮换,自2019年以来,王坚、胡晓明、张勇先后担任阿里云的负责人,但都没能将其带出泥潭。
直到2023年,吴泳铭接替张勇重新掌舵阿里云,才重回正轨。
吴泳铭是阿里第一位程序员,此前曾长期担任阿里集团的技术总监,对于前沿技术有着天然的职业嗅觉。2023年9月,吴泳铭发布全员信,确定了集团的两大战略中心,其中之一便是AI驱动。
吴泳铭在此后的多个场合点名AI以及云计算,总结起来就是:战略上高度重视,投入上不计成本。
阿里的坚持也迎来了正反馈:随着大模型概念的横空出世,阿里也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通义千问,并多次迭代更新,该模型多次登顶全球最强开源模型。今年第三季度开始,阿里云的营收重回两位数增长。
加码本地生活
9月10日上午,阿里召开重磅发布会,高德地图推出“高德扫街榜”,加码本地生活业务。
该项目颇具神秘色彩。据媒体报道,高德CEO郭宁带领不到100人的团队入住此前一直没有启用的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C区4号楼。在两个多月时间内秘而不宣,终于在昨天揭开了神秘面纱。
在此之前,阿里的本地生活业务几经坎坷,却始终不成气候。
2008年,阿里收购口碑网,将其当做本地生活业务的入口,并被寄予厚望。在前期竞争中,阿里倾注了大量资源,但口碑网先后被归于雅虎中国、淘宝、支付宝、饿了么和高德等不同的业务线,历经多次暂停和重启,最终在与大众点评、抖音到店的贴身肉搏中败下阵来。
目前来看,“高德扫街榜”显然是有备而来。
目前高德地图月活用户超过8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微信、淘宝以及支付宝,平均日活超过1.7亿,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国民级应用。
在过去的25年,阿里成功实现了将制造业搬到了平台,而现在加码本地生活业务,则是要把服务业也搬到平台,再造一个、甚至数个淘宝。
“听得见炮火”
在年初的电视电话会议上,阿里重申未来将专注三大业务:国内外电商业务、AI+云计算的科技业务,互联网平台产品。
今年以来,阿里在多条战线上同时推进,无论是从即时零售还是加码本地生活,基本上也都围绕着集团三大业务来进行。
6月份,阿里合伙人队伍进行了重大调整,远离一线的张勇、戴珊、彭蕾等人退出,电商事业群蒋凡、高德董事长刘振飞等一线主帅进入权力中枢。
这份最新的合伙人名单中,大多数是阿里核心业务的负责人。离战场更近,能听得见炮火的声音。那个曾经生猛无比的阿里,或许真的要回来了。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