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公告》显示,2018年GDP为9192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8972万元,增幅为2.1%。

增幅贡献多来源于南方省份,其中,福建省比初步核算增加2883亿元,增幅约为8%;广东省增加2666亿元,增幅约为2.7%;四川省增加2223亿元,增幅5.5%;安徽省增加4004亿元,增幅13.3%。

而北方省份则多出现了下调。其中东三省表现“突出”,黑龙江下调3500亿元,降幅21.5%;吉林省下调3821亿元,降幅25.3%;辽宁省下调1800亿元,降幅7.1%,与2012年的数据大致相当。

比较意外的是山东省,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长年位居全国前三,在此次调整中总额直接被砍掉了1万亿元,由76469亿元调整至66648亿元,降幅12.9%。

 1

经济数据大幅度修订并不是新鲜事,其中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最常见的原因是核算方法的调整。国家统计局在解释最近的全国GDP数据修订时称,国家年度GDP一般要进行两次核算。第一次为初步核算,初步核算主要采用进度统计调查资料和部门行政记录进行核算。第二次则为最终核实,主要依据年度统计资料、财政决算资料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并对初步核算结果进行修订。

而天津滨海新区GDP“挤水分”,则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根据报道,之前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统计以公司注册地为标准,但是实际情况中许多在滨海新区注册的公司,其实际生产地均是在外地,导致不同地区重复计算。剔除这一因素之后,2016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0002.31亿元下调至6654亿元,降幅约为1/3,“万亿俱乐部”的名号不再。

经济数据调整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曾曝光一起基层统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在全国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山东寿光一家企业一直在填报相关数据,其主营业务收入显示超过亿元。但是记者实地走访后却发现,这家企业所在地荒草丛生,厂房还没有完全封顶,企业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完全停产。当询问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人时,该工作人员答复:企业所在地距离甚远,无法做到一一现场检查。

除了上述基层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还有地方政府对经济数据系统性地造假。

如果有兴趣比对各省市和国家的统计数据,经常会发现有意思的现象。以2016年为例,当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核实数为74.4万亿元,但是各省市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78万亿元,部分超过整体3.6万亿。

从增速上也能看出些许端倪,2016年全国GDP平均增速为6.7%,但是根据各省的统计数据,只有辽宁、山西和黑龙江三省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现象显然有悖常识和逻辑。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唯GDP论”成为考核地方政绩的重要指标,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地方领导不惜以身试法,在经济数据上“手动注水”。

2017年1月,辽宁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部分市县经济数据掺水比例高达30%。

地区生产总值上也有体现,2016年辽宁全省GDP为22037亿元,比2015年减少了6705亿元,“缩水”幅度高达23.3%。挤掉水分后,辽宁的GDP在全国的位次从此前的第10位下降至第14,增速连续几年全国垫底。

除了辽宁,内蒙古也有经济数据造假的前科。2017年6月,中央巡视组对内蒙古展开“巡视”回头看,点名内蒙古“经济数据造假”。201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曝家丑”称: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

后来,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下降14.4%。自治区各地级市也开始了“挤水分”,其中包头市的财政收入由271.2亿元降至137.6亿元,几近腰斩。

 2

统计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真实的数据有助于国家了解真实的经济运行状况,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预判分析,并科学决策。

为了使经济数据更为真实、准确,统计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从未中断。自1985年我国建立核算制度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均采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即国家统计局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统计部门核算本地区生产总值。

2009年,全国人大通过新《统计法》,但是仍然延续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是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统计数据的独立性容易受到干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部门地方统计数据造假频发、全国数据与地方汇总数据衔接不畅。

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2017年6月,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此次改革的总原则是真实准确、规范统一、公开透明,旨在通过体制改革,使得经济数据统计真实反映各地发展实际。

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召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根据工作日程安排,将在2020年初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

改革后,国家统计局将统一领导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工作,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制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制定和规范统一核算工作流程,进行统一核算。统计系统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提供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所需的有关分地区统计资料、财务资料、财政收支和决算资料等,核算结果统一发布。

同时,作为此项改革的配套措施,中央深改组还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意见对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作出了明确要求,对数据造假行为将进行严惩。

更进一步,则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如果说,统计体制改革是从外对数据统计进行约束,那么发展理念调整则是从内对经济指数进行引导和重塑。

近几年,“以GDP论英雄”已经成为过去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不再成为考核地方政府的唯一指标,而是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上。这种导向的转变也利于削弱地方政府为经济数据注水的动力,更能聚精会神地搞好地方经济的内涵式发展。

针对天津滨海新区经济数据“挤水分”,天津日报曾经发表社评《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评论开篇发问:要面子还是要里子?要虚高的增长,还是要挤掉水分的实打实数字?答案必然,也应当是后者。

 3

经济数据“挤水分”也好,统计指标重新核算也罢,其实都是在反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打肿脸充胖子,不搞经济指标上的“涂脂抹粉”,不为了所谓的政绩弄虚作假,只有经济社会实现实实在在的发展,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