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企业进化史。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家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质,把中国企业做大做强,让中国制造的商品誉满全球。
国货发展虽趋势向好,但国际化进程中,部分企业因为自身发展的困境,遭遇少部分消费者的质疑。那么,国人应该以怎么样的态度看待中国制造?
1
此前,一个叫Sara Bongiorn的美国女作家,出版过一本叫做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畅销书。她尝试在1年中不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最后给出的结论是:“美国人完全无法摆脱中国制造,因此必须忍受的生活不便和代价真是太大了。”
根据义乌海关提供的数据,2018年1月到11月,义乌市出口圣诞用品总额1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5%。义乌为全球圣诞市场提供了近80%的产品,美国《华盛顿邮报》曾经评论中写到:“全球的圣诞节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今年1月24日,京东超市发布最新年度排行榜得出结论:各品类都涌现了大批颇具匠人精神的优质国产品牌,国货表现均不逊洋品牌。
国货虽发展趋势向好,但在国际化过程中不被理解。有些甚至遭到恶意“非议”。
大家都知道,华为的技术和网络通信设备在价格和质量方面都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但在推进5G业务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华为不被国外接受,遭遇了各种风暴。
华为困境从第一次美国拒绝与华为合作,再到欧洲各国的连续声明,以及最近无缘无故地在国外逮捕任正非女儿孟方舟。
年前,律师刘高起诉云南白药:针对中美市场实行“双标”,前者含“氨甲环酸”,称云南白药集团的做法,涉嫌执行双重标准和消费歧视。
云南白药回应称,专论(非处方药)牙膏如若要登陆美国市场,须经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根据添加活性成分的不同进行备案或审批之后才能上市。而公司为抢占海外市场先机,目前出口到美国的云南白药牙膏先以普通版上市,属于普通化妆品分类。
2
实际上,在牙膏领域,1960年代,日本最先做了尝试,宣称添加了氨甲环酸的牙膏对牙龈出血有辅助减轻作用。1980年,日本日用品制造商狮王向美国提交了一份含有氨甲环酸的口腔清洁剂专利,结论处写道:该用品中氨甲环酸含有有效的抗炎和止血作用,混入量一般在牙膏总量的0.01%-5%。该专利于1984年8月获批。
市场上添加氨甲环酸的牙膏也并非只有“云南白药”一个品种。据不完全统计,冷酸灵、狮王、片仔癀、欧乐B等牙膏成分表中也明确列有“氨甲环酸”或“凝血酸”成分。
反过来看,很多外资品牌牙膏也都推出了草本系列牙膏,一个品牌希望把更好的产品展现给消费者,那它可能会去打破中西医的界线,进行1+1>2的创新,大家应该认可支持这种创新,更应支持民族品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撰文称,现实中,大多数牙膏并没有标明究竟添加了多少氨甲环酸,在牙膏的成分表中,这种药物的位置很靠后,也即表明含量相对较低。所以,我们不应该在无法确定其含量的情况下来探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毒副作用,这不是科学态度。
文章还称,“从临床上的用量来看,口服氨甲环酸一日可达六克的极限剂量,静脉给药一日可达两克,而牙膏是一种外用日常用品,是用来清洁口腔的而不是用来“吃”的,况且氨甲环酸的口服吸收率只有30%到5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牙膏中添加氨甲环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实质性损伤。”
所以,在整个口腔环境中,牙膏中添加氨甲环酸的量是非常微乎,而且是安全的。
《中国新闻周刊》援引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化妆品配方师夏冷说法:“消炎止血的功效是氨甲环酸和其他中草药成分综合作用的,在我们化妆品化工行业里,管这个叫‘协同效应’,例如牙龈出血,一定是上火了,所以一定要先消炎后止血,不用中草药消炎,光用氨甲环酸能止血吗?”
在一见君看来,质疑是好事,消费者质疑中药和西药谁有用其实根本上是对“云南白药”商标的一种认可,也是源自对中医疗效的自豪感。
3
从云南白药被质疑这件事可以看出,要想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走出去”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
华为、云南白药在国际化进程中肯定面临不同准入规则,不是企业愿意给自己找麻烦另设建立标准,只有适应所在国规则,才能所在国占有一席之地。
有分析认为,作为消费者,支持国货就是支持中国经济,反之国货意识的丧失,对国内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其一,国内市场被外来品轻易挤占,国货市场份额急速萎缩,必然引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开工不足和破产倒闭,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显然不利于拉动内需。
其二,国内企业要形成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既需要生产者不懈努力,更有赖本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如果消费者存在偏见,比较好的国货也不肯购买,有望成为支柱产业的企业,可能中途夭折;有望成为名牌的产品,也可能销声匿迹。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商品在很多领域都已经非常优秀,比如中国的高铁技术、华为的通讯设备、云南白药、比亚迪新能源巴士等等,即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其表现都非常抢眼。
拉动内需、振兴民族工业,除了要靠企业自身苦练内功外,还需要国人在消费这一终端环节“给力”,民族品牌才能成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