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去杠杆刹车

到底刹到什么程度,还需关注月底的政治局会议

一分钱都能难倒英雄汉,对于巨头企业也不例外。

 01

资产破1300亿元的江苏知名企业三胞集团最近遭到爆料,5580万元的资管计划违约了,三胞集团未能在约定时间内支付全部回购价款总额,融资人发生实质违约。

祸不单行,最高法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最新消息,三胞集团有限公司7月23日两次被列入法院的“被执行人”名单。

7月25日,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公告,将三胞集团主体及债项评级从AA下调至AA-,并将公司主体及债项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中诚信表示,近年来三胞集团母公司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财务杠杆持续处于高位。

三胞集团不是个例。

前首富李河君掌管的汉能集团昨天被爆料,公司要求员工购买非公开定向发行的理财产品,最低认购起步20万元;岗位级别越高,需要认购的额度越多,年化回报率预期10%。

这个新闻由新浪财经爆出,有长达十几分钟的录音,可信度极高。

内部人士透露,这项认购活动自6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8月10日,总体规模约6亿元。如果员工认购完成率低于50%,可能面临辞退;高于50%但不能100%完成,可能被降薪。

该人士称,汉能集团董事会已经做好了5000人离职的准备,并表示集团态度(指不配合认购定融产品)很坚决,主持人也劝参会者不要持有观望的态度,称若员工持有观望态度就可以选择离职了。

不难发现,这两家大企业所遭遇是同一个事情:缺钱,且很严重。

要不是被逼到一定份上,三胞集团也不至于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汉能集团也不会要求员工认购公司债。

不止大企业,中小企业违约潮不断。

P2P频频暴雷就是例证,本质是中小企业还不上款所致。

 02

民企为何会如此狼狈不堪?

简而言之,金融去杠杆是主要原因之一。

用央行某位领导的话说,总量上的去杠杆总会伤及无辜。

前段事件,一见君参加一个权威内部研讨会议, 听到某股份制银行行长HQ在会议上说,关于结构性去杠杆的对象,中央的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和地方政府庞大的隐性债务,不过,咱们现在政府监管部门真牛B,去杠杆不分对象,一刀切式监管,且执行力很强,伤了一大批民营企业。

有两个有趣的现象:

其一,明明是去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到头来,央企却活得不错。上半年,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8877.9亿元,同比增长23%。6月份,央企实现利润2018.8亿元,单月利润突破2000亿元,这在央企历史上还是首次,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其二,去杠杆的另一个战绩是:至少15家A股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至国资,总市值超过1149亿元。

这到底是在去谁的杠杆?

在民企、央企僵尸企业、地方政府三者之中,很明显,所谓的去杠杆,去的是民企的杠杆。

去杠杆政策指向与政策效果的结果为何会存在偏离呢?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监管层面水平太差;

要么是故意为之。

不过,金融去杠杆也是有成果的。6月12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出现“腰斩”,增量7608亿人民币,而前值为15605亿人民币。

这个数据的背后,就是大量民营企业的雪上加霜。

 03

高层有高人,上述情况不会不知道,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正在全面展开。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有三个罕见:

1、在周一而非惯例的周三召开

2、在年中的政治局会议之前召开

3、在最高领导人外访之际召开

就监管政策而言,在这次会议中并未被直接提及,当天刊发的国务院会议新闻稿通篇没有任何一处提到去杠杆。

而7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标题为《结构性去杠杆稳步推进》文章一改以往基调: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借新还旧, 输血续命 ,拆东墙补西墙”是防风险的大忌。

另据一见君观察,7月25日《人民日报》在刊发的一篇标题为 “无缝来续贷 企业更轻松” 的报道中写到,福建推出举措,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不用“先还旧、再借新”,无需中介资金“过桥”。

去杠杆刹车毋庸置疑,到底刹到什么程度,还需关注月底的政治局会议的最终定调。原因很简单,国务院和党中央对一些宏观政策走向判断和认识历史上始终存在微妙的差异。

当然,这一次不排除已经有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