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线城市用人需求出现了改革开放39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透露的信号非常明显。

1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就业分析报告《基于大数据的就业市场分析与预测》给出了不太乐观的结果。

报告显示,三季度,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用人需求同比出现负增长。直白点说,就是一线城市用人需求减少。

此外,智联招聘全网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用人需求也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为-7%。

说北上广深用人需求减少这个信号不容忽视,不是夸大其词!这些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

那么,为何会出现用人需求减少?

有分析说,主要是因为城市资源优化、户口指标压缩、落后产业外迁等。

实际上,不仅如此。

以深圳为例,今年7月份,深圳市政协发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重点调研报告》,调研组明确指出: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

报告引述2016年时任深圳市市长许勤的一次讲话中说:“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

在这1.5万出走深圳的企业里,不乏一些明星企业,如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华为终端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大疆科技2013年就在东莞买地……

除了这些,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将不少生产线移到了郑州及内地诸多城市;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园区……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明白了,是企业跑了,故用人需求减少了。

那么,企业为何要撤离?

一项权威数据显示,在中国一线城市,土地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重为70%以上;平均为50%左右。

制造业大举外迁,说白了就是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无力承担庞大的经济压力,商人都是逐利的,都在用脚投票,一线城市贵了,那就离开。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分析说,用人需求持续减少的趋势将会在一线城市继续存在。

就意味着还会有企业撤离,企业的外迁,人才多,工作岗位少,可以预料的是一线城市的工作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一线城市用人需求下降,并不代表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近几年来,一线城市一直是最受求职者欢迎的城市,最受各类人才青睐的城市。

一线城市用人需求下降的结果到底是好是坏,一见君不得而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溢出的人才将会流向二三线城市。

于是,我们看到武汉、长沙、成都、西安10个城市的“抢人大战”,先后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揽才政策。

比如武汉,凡是留在武汉的大学毕业生,年龄不超过40岁就可以直接落户。而如果是硕士、博士,则连年龄限制也没有。可以说,如果你现在50岁,去考个研究生,一样可以落户武汉。

不仅如此,最近武汉还推出了大学生8折购房。大学本科学历可以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购入房产。这个力度可以说相当大了,你想我们就当一套住房100万,也是少了20万。

除了武汉,南京也同样出台了不少抢人政策。南京的政策主要是给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内容为可申请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或是600不到1000元的住房补贴。

简而言之,就是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解决住房问题,可以说也是优惠不少。

同时像江苏省也给到了很多鼓励人才的政策创新,主要体现在减免个税。

比如我们都知道工资分税前税后,那么政策就是减免了你所承担的那部分税费,使得税后得到的与税前接近。

还有长沙,近年来也推出了很优惠的政策,5年内要投入百亿吸引青年人创业,就业。

西安更是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

成都直接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

虽然,10多个二线城市使出吃奶的力气招揽人才,但是一线城市外流的人才都去哪里了?

从图中可以看到,人才跑到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等城市。

各地在人才争夺战中送出的落户、送钱、送房等“政策大礼包”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人才,但至于能否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涉及的问题却远不止这些。

新华社在社论中指出,拼人才,更关键的是拼城市的综合实力。除了政策优惠,各地政府还应当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布局、行政效能等方面,让人才有充分的理由留下。

在一见君看来,城市抢人,抢的就是竞争力。城市的竞争,则是以城市经济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为代表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城市间的综合实力,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城市建设,更多的可以称之为物质文明,而以人才储备量、人才的创造力、人才的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则可称之为精神文明。

只有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条腿走路,城市的全方面发展才会走得越稳、走得越快、道路越宽阔。

注:一见财经(ID:yijiancaijing)原创,转载须授权